正在阅读:双手永执热情 为大地不辍童真——潢川县阳光小学劳动课程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教育资讯 / 正文

63734374119778011221791662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双手永执热情 为大地不辍童真——潢川县阳光小学劳动课程

转载 李斌2022/05/13 17:55:54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潢川县阳光小学 作者:余诗琦 7404 阅读 0 评论 21 点赞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劳动教育,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劳动教育要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是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 教育实践活动,明确提出要健全劳动教育课程的要求。 

潢川县阳光小学从2019就针对劳动课程、师资、场地、设施等方面做了充分准备,以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开展劳动活动为主要载体,新建劳动教育基地,利用劳动基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劳动教育,引导学生真正做到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在理念创新和实践探索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规范课程设置


落实劳动教育,按国家课程方案保证必要课程时间、科学设计课程内容、建立健全课程评价体系。

规范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开足劳动教育必修课时,安排好劳动周(月)活动,让我校学生受到良好的劳动教育,从而将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基本观念,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担当责任、自觉自愿、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融入血脉,成为基本素养。

完善教育两大体系

(1)完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根据《意见》《纲要》要求,结合劳动教育特点,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个模块,精选劳动项目、设计任务清单。内容安排因地制宜彰显特色、按照学段分层上升,形成学科融合贯通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

(2)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激励机制,将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沟通四大领域

    实施劳动教育,学校是主阵地,基地是主渠道,家庭是基础,社会作依托。只有学校、社会、家庭多方密切配合、同频共振,劳动教育才不会被学校淡化、家庭软化、社会弱化,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才能充分体现。   

如何让学校的劳动教育落地生根?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433”劳动课程体系,形成了相对完整、合理、稳定的学校、基地、家庭、社区四区联合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主要包括:生产性劳动、服务性劳动、日常生活劳动。

01

学校



我校将实践性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计划,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多样化的真实情境中丰富劳动体验、提高劳动能力、深化对劳动价值的理解、养成良好劳动品质。在不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机渗透,实现劳动教育的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功能,促进五育融合、学以致用。

   每学期教务处统筹安排课时、制定劳动清单,分年级分阶段安排适应性课程目标,学校通过划分班级清洁区、年级劳动区,设置校园义工岗、班级劳动委员,设立校园劳动日、劳动周,让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明确知道自己的劳动岗位职责,为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校园劳动工作的落实、管理、评价等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制定出固定打扫点、公共劳动区认领制等劳动管理办法,实现“校园劳动自治”。日常清洁工作全部由学生完成,用劳动开启美好的一天。

   课堂作为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场域,是学生明确劳动意义的主场所。通过完成任务对课堂的改变,营造成劳动创新的探究所,让学生进行劳动创作,实现劳动教育与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结合,彰显劳动成果与价值。

02

基地



我校2020初步建设了1100平方米的教育劳动基地,基地名为“潢川县阳光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依托劳动基地,开展种植劳动教育。将空地整为生态田园劳动实践基地,取名“阳光劳动基地”。所有师生参与清理地砖、更换土壤、分区分工、施有机肥等。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劳动实践区域,采取《我的“阳光劳动基地”我做主》“六自”原则实施劳动教育,即:学生自己思、自己种、自己收、自己管、自己查(资料)、自己评。种植前精心谋划,种植中用心呵护,种植后开心分享。“播种希望月”,购种育苗、进行种植;“快乐成长月”,精心管理、认真记录;“幸福收获月”,组织采摘,快乐分享。

一年四季在基地,时时处处在劳动。劳动即课堂,种地即学习,种地就是种德,种地就是树人,种出的是儿童的美丽生活和教师的职业幸福。

03

家庭



    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置了不同的家政项目,形成家政劳动作业清单,让劳动从学校走向家庭,成为常态。同时,学校通过建立家校合作平台,让坚持成为习惯。例如:从来没有做过饭的学生,把基地收摘的蔬菜带回去,亲自为妈妈炒了一盘菜、下一份蔬菜面、煎一份蔬菜饼……当孩子在妈妈面前完成的时候,妈妈唏嘘不已,没想到昔日嗷嗷待哺的婴孩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阳光少年。

04

社区



     一直以来,我们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资源链接,与企业、工厂、社区和社会团体保持互动,通过多维度社会实践,增加儿童的劳动体验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岗位体验,获得职业启蒙;后厨参观,感受工匠精神;社区服务,培养奉献品格。在体验中,学生更加感受到生命的高贵正是源于劳动中的无私奉献。

    在我校六年级学生成长社会实践主题课程中,我校连续开展“让城市在爱中醒来”主题活动,每年冬季的这一天,凌晨三点、零下三度,全体学生在活动当天分散到城市各个职业岗位,如菜市场、公交车调度站、早餐店、环卫站、医院等,了解我们所在城市如何在不同劳动者的辛勤工作中开启每一天的运转,从而更加尊重普通劳动人民,更加热爱脚下的土地。劳动是教育的密码,热爱是成长的钥匙。

探索“积分制”劳动评价

教师评价主要对劳动课堂、班级劳动任务完成情况、班级劳动效果等方面,采用听评课、定期检查、随时抽查、观摩等方式进行“积分”。

学生评价采用“2325”“积分制”评价模式。第一个“2”即两种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3”即三类评价主体:教师、家长、学生。第二个“2”即两大版块评价内容:校内劳动、校外劳动。“5”即五个主要评价要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注重学生学期末参与劳动总得分的终结性评价,又关注每次劳动得分的过程性评价。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参与劳动的多与少,劳动的态度优与劣,劳动效果好与差等,一清二楚,一目了然,可记录、可追溯、可视化。

    我们建立了劳动文化共识与价值体系,通过加强家校沟通,取得家长认同,提高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并成为孩子在家劳动的监督者、指导者、评价者。我们教师在学校引领,让劳动教育落到实处。现在,校园成了“生态自然,生长自由”的乐园,五“育”并举,立德树人得到了真正落实。

已有0人点赞

20161002142931_78160.jp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