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陈元光籍贯光州(弋阳)文献资料的历史学分析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文化资讯 / 正文

63734374119778011221791662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陈元光籍贯光州(弋阳)文献资料的历史学分析

转载 李芷萌2024/11/21 14:59:36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潢川县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作者:陈国太 1016 阅读 0 评论 29 点赞

本网讯(陈国太)唐高宗时期,由于岭南道蛮獠叛乱,13岁(公元668年)的陈元光从光州弋阳城出发,随祖母魏敬和伯父陈敏、陈敷率光州58姓南下岭南,支援其父陈政平定岭南道叛乱。陈政战亡后,陈元光继任父政岭南道行军总管职,开创漳州

兼任首任漳州刺史。711年,随父征战至56岁的陈元光战死沙场。

豫闽粤史志学家认为,陈元光是闽粤早期历史文化的开拓者,功勋至伟。他留居潮州、漳州41年,比常衮来潮(780)早109年,比韩愈(819)开发潮州早148年,比常衮、韩愈治潮时间长得多。陈元光身经百战,多次平定漳州、潮州贼寇之乱和畲汉纷争,促进民族团结,安定社会秩序,发展潮州经济,传播中原文化,举家世代立籍于潮、漳,蕃衍后代,为了保护漳州、潮州免遭寇犯,最后献出了生命。为此,唐玄宗封陈元光豹韬卫大将军、临漳侯,谥“忠毅”,号“文(威)惠”,赐建“盛德世祀”坊。陈政陈元光一门按照朝廷意见世守漳州。至宋代,朝廷累封陈元光为开漳圣王、广济王。

《光州志》载:“唐 陈元光 光州人,字廷炬。丰姿卓异,博览经书。年甫十三,领光州乡荐第一。”今天,我们回顾分析陈元光籍贯弋阳的文献资料,发现这些资料具有以下几个特征,足以充分证明陈元光籍贯光州弋阳的客观、真实。今试析如下:

一、陈元光籍贯光州弋阳说有历代光州地方志史料明确详实的记载

1. 明万历《光州志》之《序》(陈元光三十六世裔孙陈烨于万历丙子年作,公元1576年)载:烨之先世元光,光人也,唐时随父政领兵戍闽,因家焉。今来守是邦,则视邦之士夫子弟,皆其乡人也,敢敬与在位执事及乡先生子弟共勖诸。……。

“光人也”,“光”是指哪里呢?查地理、史志文献可知:光即光州,今潢川县。具体文献史料记载如下:

查民国十九年国立北平研究院刘钧仁教授主编的《中国地名大辞典》第66页光字地名词条:光,州名,唐改弋阳郡置,属淮南道,自光山移治定城。(或为弋阳郡。)五代入南唐,周显德中内附。宋属淮南西路,元属河南省汝宁府,俱治定城。明省定城入州,属河南省汝宁府。清属河南省。民国二年二月,改为潢川县。

查中国社科院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册》之《禹贡》九州之图有光国,该地图古今地名对照可知光国地域核心即今潢川县。

查乾隆三十五年《光州志》卷之二《建置志》篇:黄帝之子二十五人,为姓一十有二,其结姓分国见之于古籍者,一曰光。《国名纪》云:《春秋图》有光国。今光州是也。《禹贡》为扬州之域,(夏商周)三代因之。春秋为黄国,《国名纪》云:黄,子爵,光之定城西十二里有故城。

2.顺治十七年《光州志》卷之九《人物考(上)·乡贤·陈元光(传)》篇记载:唐 陈元光 光州人,字廷炬。丰姿卓异,博览经书。年甫十三,领光州乡荐第一,遂从其父政,领将兵58姓以戍闽。父薨,代领其众,任玉钤卫翊府左郎将。会广寇诸蛮陈谦、苗自成等攻陷朝阳,守帅不能救,公轻骑平之,诏进岭南行军总管。垂拱二年,上疏请建一州于泉潮之间,以控岭表,乞驻刺史以主其事。时宰相侍从裴炎、娄师德等以为非公不可,遂可其请,俾建漳州漳浦郡邑于绥安地,仍世守刺史。州自别驾、县自簿尉以下,听自注用。由是方数千里,无桴鼓之警。未几,蛮寇潜抵岳山,公往讨之,步兵后期,为贼所殒,民哭而祀之。事闻,诏赠官赐,谥忠毅、文(威)惠。宋孝宗加封为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有司春秋祀之。三十六世孙陈烨来为光州知州,表扬先德,士民为立广济王祠于学之左。

3. 顺治十七年《光州志》卷八《选举考·荐辟》陈酆:唐 天宝初,陈鄷(笔者注:陈元光孙),光州人,以祖元光功,世守漳州,居闽,举秀才,授辰州宁远令,见李林甫柄国,复隐居光。漳乱,闽人复请公为漳州刺史。”

4. 顺治十七年《光州志》卷九《人物考(上)·乡贤》篇记载:“陈鄷 字有芑,旧为光州人。因祖元光戍闽有功,世守漳州,遂为闽人。父珦举明经,及第授翰林秀才,授辰州宁远令。在都见李林甫、杨国忠柄国,无意仕进,回访光州旧第,川原壮丽,再新而居之数年。安禄山乱,漳州民诣福建观察史,乞遵旧制,命陈鄷领州事,以拯民生。朝是其请,乃建学延师,锄强救灾,一如祖父之政。”

5. 顺治十七年《光州志》卷之七《官秩考·宦业》陈烨:“陈烨,字惟实,福建龙溪人。(明)万历初,以举人授光州守。其先人元光,产于光州,有功唐代,世守闽,因为闽人。以故公视州之绅士黎庶,犹其亲姻比党也。时执政者以天下赋法不一,行一条鞭法,奉行者犹未全善。公延访汰蠹,成画一法,民受其庇,于文庙前建龙门奎楼,为文笔峰,风气大振,文运日昌。州志残缺,礼聘刑部郎中陈璋修补,士大夫感公德,以元光旧封广济王,为建庙儒学东,以公配食,复祀名宦祠中。”

6. 康熙三十一年繆发撰《光州志》卷之七《人物考(二)·陈元光、陈酆(传)》:唐  陈元光,字廷炬,号龙湖,生于显庆二年二月十六日,丰姿卓异,博览经书,总章巳巳年,年甫十三,领光州乡荐第一,遂从其父政领将兵五十八姓以戍闽,父薨,代领其众,任玉钤卫翊府左郎将。会广寇诸蛮陈谦、苗自成等攻陷潮阳,守帅不能救,公轻骑讨平之,诏进岭南行军总管。垂拱二年,上疏请建一州于泉潮之间,以控岭表,乞注刺史以主其事。时宰相裴炎、娄师德、裴行立、狄仁杰等建议,以为非公不可,遂可其请,置建漳州漳浦郡邑于绥安地。仍世守刺史。州自别驾县自簿尉而下听自注用。乃注部典马克君之子仁数人为司马等职。仍效巡守之典,奏立行台于四境,四时巡逻焉。由是,方数千里无桴鼓之警。未几,蛮寇鸱张,潜抵岳山,公往讨之,步兵后期,为贼所殒。百姓闻之,如丧考妣,为像其体貌,祀于绥安溪之大峙。先天元年,事闻诏赠官赐谥忠毅、文惠。宋孝宗加封为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有司春秋祀之。其先本妫姓,,胡公满之封国,周敬王之季移于楚,其国为属县,子孙以国为姓,易妫为陈,汉建武间,有祖名孟连者为固始侯,薨,葬于浮光山之山麓,子孙因而留家焉。后三十六世孙陈烨来为光州守,表扬先德,士民为立广济王祠于学宫之左。

陈酆  字有芑,号文甲。先世光州人,因祖元光戍闽有功世守漳州。父珦举明经及第,授翰林承旨。珦生鄷,德性温恭,幼躭经史。天宝六年,举秀才,授辰州宁远令。在京见李林甫、杨国忠柄国,无意仕进。访弋阳旧第,川原壮丽,再新而居之数年。安禄山乱,漳州民诣福州观察使,诉乞遵先朝旧制,命陈鄷领州事,以拯民生。朝是其请。公至漳,建学延师,锄强救灾,一如祖父之政。

二、陈元光籍贯光州(弋阳)人有《汝宁府志》确认

明代光州隶属汝宁府。陈元光籍贯光州说得到汝宁府的

确认。汝宁府的确认是基于明代进士、弘文院编修、河南按察副使莱海等《汝宁府志》编纂学者的认同。这一点,可从进士、弘文院编修、河南按察副使莱海等撰康熙元年(1662)《汝宁府志》卷十一《人物·忠节》陈元光、陈酆传的记载证实:

康熙元年《汝宁府志》卷十一《人物·忠节》陈元光、陈酆传:唐,陈元光,字廷炬,光州人,风姿卓异,博览经书,年十三,领光州乡荐第一,……,为贼所殒,百姓如丧考妣,立庙祀之。事闻,诏赠品职,赐谥忠毅。乾道四年(宋1168年),加封显著顺应昭烈广济王,有司春秋祀之。……

(唐)陈酆  字有芑,旧为光州人,因祖元光戍闽有功,世守漳州,遂为闽人。父珦举明经及第授翰林秀才,授辰州宁远令。在都见李林甫杨国忠柄国,无意仕进,回访光州旧地,川原壮丽,再新而居之数年。安禄山乱,漳州民诣福建观察使,乞遵旧制,命陈酆领州事,以拯民生。朝是其请,乃建学延师锄强救灾,一如祖父之政。

三、陈元光籍贯光州(弋阳)得到河南认可,历代《河南通志》有明确记载

清代、民国多部《河南通志》均明确记载陈元光、其孙陈酆及陈酆的子孙陈咏、陈章甫等的籍贯旧为光州人,因元光戍闽,遂为闽人。期间有的又回光州旧第新而居之数年,有的回光州任官职达20余年,特别是陈章甫任职光州后“竟居浮光”焉(今潢川),陈章甫的五个子孙重新又扎根光州大地。今将清代和民国多部《河南通志》相关史料选摘部分分享如下:

1.台湾商务印书馆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河南通志》卷六十三,光州,陈元光传:唐,陈元光,字廷炬,光州人。年十三领乡荐第一,总章年间从其父政领将兵五十八姓以戍闽。

2.雍正《河南通志》卷之六十、人物四(73)、光州,陈酆传:唐,陈酆,字有芑,旧为光州人,因祖元光戍闽有功世守漳州,遂为闽人。父陈珦举明经及第,授翰林承旨。珦生酆熟读经史,天宝六年举秀才,旋任辰州宁远令。在都见李林甫杨国忠柄国,无意仕进,回访光州旧第,川原壮丽,再新而居之数年。

3.民国十八年《河南新志(通志)》·陈元光传:陈元光,字廷炬,唐光州人。总章间,从其父政领将兵五十八姓以戍闽,政卒,代领其众,任玉钤卫翊府左郎将......。——民国十八年(1929)出版,《河南新志(通志)・卷之十五・人物·忠烈·陈元光(传)》

四、陈元光籍贯光州(弋阳)人得到明代史志专家和国家史籍的进一步确认

除了明代万历年间《光州志》明确记载陈元光为光州人外,比万历《光州志》更早的明代天顺《大明一统志》漳州府,陵墓,陈政墓也有陈政、陈元光为光州人的明确记载:“(陈政墓)在南靖县南新安里。唐诸卫将军陈政,领兵戍闽,卒葬于此。政,光州人,元光父也。俗名将军墓。”——天顺五年(1461年)《大明一统志》卷七十八《漳州府·陵墓·陈政墓》。

《大明一统志》是明代李贤、彭时等撰修的地理总志。成书于天顺五年(1461)四月,共90卷,体例源自《大元大一统志》。《大明一统志》是明代官修地理总志。李贤、彭时等纂修。成书于天顺五年(1461)四月,共90卷,该书源自洪武三年(1370)由魏俊民、黄篪、刘俨、丁鳯等按《大元大一统志》体例,纂成的《大明志书》。洪武六年(1373)续纂,洪武十七年(1384)编成《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24卷,景泰七年(1456)编成。天顺二年(1458),英宗朱祁镇为不失景泰帝有修志之美誉,以其“简繁失宜,去取未当”为由,令李贤等重修,于天顺五年(1461)成书。英宗亲自作序,赐名《大明一统志》。

从明代史料学考察的角度看,陈元光籍贯光州弋阳说以外的其他说依据的明代史料都没有早于《大明一统志》的。越早的文献史料、越接近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史料越真实,因而也是更权威的史料,所以说陈元光籍贯光州弋阳人依据的明代官方文献史料是最早的、也是最权威的、可信的。

五、陈元光籍贯光州(弋阳)人得到清代史志专家和国家史籍《四库全书》的进一步确认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四库全书・河南通志・光州・陈元光传》:光州 唐,陈元光,字廷炬,光州人,年十三领光州乡荐第一,总章间从父政领兵五十八姓以戍闽……未几,蛮寇鸱张,潜抵岳山,元光轻骑以往,步兵后期,为贼所殒。百姓如失怙,特立庙祀之。事闻,诏增秩,谥忠毅。

——影印文渊阁版乾隆五十七年(1792)《钦定四库全书·史部(二九三)·地理类·河南通志(卷六十三、七十六)·光州》。

六、陈元光籍贯光州人得到《大清一统志》《续修四库全书》相继确认登载

《大清一统志》对陈元光籍贯光州给予再次认可。

清康熙二十五年《大清一统志·陈元光传》:“唐 陈元光 光州人,博览经书,总章间,从其父政领将卒五十八姓以戍闽。政卒,代领其众,任玉钤卫翊府左郎将。会广寇诸蛮陈谦等攻陷潮阳,元光往平之,诏进岭南行军总管。垂拱二年,上疏请建一州于泉潮间,以控岭表,乞刺史主其事。裴炎、狄仁杰等议非元光不可,遂允其请,仍世守刺史,由是方数千里无枹鼓之警。后蛮寇复叛,元光,轻骑以往,步兵后期,为贼所殒。事闻,赐谥忠毅。百姓立庙祀之。”——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第一版《大清一统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版,第478页。

《续修四库全书》是大型丛书《四库全书》的续编,2002年4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著和出版。该书精装1800册,沿袭《四库全书》体例,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分经部260册,史部670册,子部370册,集部500册;该书总共收书5213种,与《四库全书》配套,构筑起一座中华基本典籍的大型书库。该书集结了从乾隆中期以后至辛亥革命(1911年)以前,中国学术积聚的重要成果,既可为《四库全书》匡谬补缺,又能继往开来,对清代乾嘉至辛亥革命以前的学术文化发展进行新的归纳总结。《续修四库全书》对陈元光籍贯光州人又一次确认和登载。

《续修四库全书·史部• 地理类》之《(穆章阿、潘锡恩等纂)大清一统志·光州直隶州(二)》之《人物(八——九)·陈元光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版,第478页)载:唐  陈元光  光州人,博览经书,总章间,从其父政领将卒五十八姓以戍闽。政卒,代领其众,任玉钤卫翊府左郎将。会广寇诸蛮陈谦等攻陷潮阳,元光往平之,诏进岭南行军总管。垂拱二年,上疏请建一州于泉潮间,以控岭表,乞刺史主其事。裴炎、狄仁杰等议非元光不可,遂允其请,仍世守刺史,由是方数千里无枹鼓之警。后蛮寇复叛,元光,轻骑以往,步兵后期,为贼所殒。事闻,赐谥忠毅。百姓立庙祀之。

七、陈元光籍贯光州(弋阳)说有唐、宋权威文献史料证实,而其他说则没有可靠的唐宋史料支撑

陈元光籍贯光州弋阳人说有《全唐文》《全唐诗》《宋会要辑稿》《(宋)文忠集》等可靠的存世文献可证实。如上所述,越早的史料、越接近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史料越真实,因而也是更权威的史料。如果有唐宋的史料记载陈元光是光州弋阳人即今潢川县人,那么,唐宋有关陈元光籍贯光州弋阳人的史料就是权威史料。而陈元光籍贯其他的说法基本上拿不出唐宋史料。即便拿出诸如《元和姓纂》之类,皆为遗失几百年之后的后人拼凑的伪书,史料真实性、可靠性存疑。由此比较得知,陈元光籍贯光州弋阳人是历史的真实,而其他诸说因为没有唐宋史料支撑则相形见绌,因而自然都是不足为信的。

1.唐代历史文献《全唐文》陈元光小传:“陈元光 元光,字廷炬,光州人,高宗朝以左玉钤卫翊府左郎将戍闽,迁岭南行军总管。”——《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第一版,卷一百六十四,第737页。

2.唐代历史文献《全唐诗》陈元光小传:“陈元光,字廷炬,光州人。高宗朝,以左郎将戍闽,进岭南行军总管,奏开漳州为郡,世守刺史。诗三首。”——《全唐诗・卷四五》,中华书局点校版,1999年1月版,第553页;

3.《全唐诗(外编)》陈元光小传:“陈元光 元光,字廷炬,光州人。补诗二首并句。”——《全唐诗(外编)》,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年7月第一版,第68页。

众所周知,“威惠”为陈元光专用封号。唐时,景云二年陈元光战陨沙场,唐皇敕封陈元光“威惠”(一说“文惠”,或因南北口音之故为误传,因为陈元光是以卫翊府左郎将领岭南道行军总管职务战死沙场的,是员牺牲的武将,不应当敕封“文惠”。从后代宋帝追封为“威惠”,及陈元光庙皆称“威惠”庙可知“威惠”当为真实封号)。《宋会要辑稿》记载,到宋代皇帝再次追认该封号,从此“威惠”为陈元光专享。从光州定城弋阳三神祠获封“威惠”庙号,可知陈元光籍贯为光州人。

4.宋《宋会要(辑稿)》弋阳三神祠:在(光州)定城县弋阳西隅三神祠。绍兴九年(1139年)四月赐庙额“威惠”。 二十五年(1155年)八月并封侯,中位(陈元光)神曰:威惠,东位神:昭惠,西位神曰:灵应。三十二年(1162年)九月,加封曰:英格威惠显应侯、武格昭惠顺应侯、忠格孚惠灵应侯。——《宋会要辑稿・卷一千二百三十七・礼·二〇》之一五二,弋阳三神祠,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

5.宋《宋会要(辑稿)》(陈元光)威惠庙:庙在光州。神,……。庆元三年(宋宁宗1197年)五月封灵惠侯。——《宋会要辑稿》,卷一万七千一百五十六,《礼·二一》之四九,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

6.宋《宋会要(辑稿)》(陈元光)威惠庙:忠应侯,庆元三年(1197年)六月加封忠应孚惠侯。——《宋会要辑稿》,卷一万七千一百六十二 《礼·二一》之二六,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

7. 宋《(宋,丞相,周必大)文忠集》诏敕:光州城西(陈元光)威惠庙。中尊,威惠显应侯,加封英格威惠显应侯;东位,昭惠顺应侯,加封武格昭惠顺应侯;西位,孚惠灵应侯,加封忠格孚惠灵应侯。壬午年八月七日——《钦定四库全书·集部四·别集类三・(宋·周必大)文忠集》卷九十四《掖垣类稿》,宋绍兴三十二年,即1162年。

八、陈元光籍贯光州(弋阳)说有陈氏家谱资料辅证

从豫闽台古代家谱记载可知,陈元光籍贯为光州弋阳人。唐代以后的光州陈氏中有陈元光嫡长孙后裔,且为大宗支脉。特别是据《颍川开漳俊美陈氏族谱》记载:陈酆嫡孙詠(通“咏”字)唐代后期回河南光州故里为官任光州司马二十多年,其子五人,其中长子陈章甫定居光州守大宗祠,陈章甫则生男六,子孙多衍故地(光州弋阳城),称詠公世系。咏长子陈章甫,字南冠,十五登唐大历八年癸丑科进士,任汝南团练使,辅国将军,光州司马,生男六,长岳,次岱,三岩,四峦,五崇,六啟。七世祖岱公,章甫次子,字奉仲,重居河南。岩公,章甫三子,字衡中,回住浮光山。八世祖羽公,岳子,字士凤,唐元和进士,与韩愈同科第,生男一,彝行。而其中陈章甫的后裔一支在宋代又从光州迁至潮州,成为陈元光后裔光州陈氏在潮州的大宗后。

唐宋以来,陈政陈元光后裔在光州的延续,不仅有家谱的明确记载,还有作为地方官书、信史的地方志的记载,二者不仅记载一致,而且可以互相见证,由此可以确认,陈政陈元光后裔在光州的延续是一个历史事实,而非凭空想象的论断。

(一)《颍川开漳陈氏族谱》

《颍川开漳陈氏族谱》在闽台有多个版本。《颍川陈氏开漳族谱》(民国五年,陈祯祥抄印本)、《颖川陈氏开漳(俊美)族谱》(俊美藏本)、《颖川陈氏族谱集成》(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年(1903),陈有文编)、《溪南陈氏族谱》(台湾文献)、《颖川陈氏开漳(云霄)族谱》(云霄山美藏本)、《颍川川陈氏开漳族谱》(厦门图书馆藏本)、《颍川川陈氏开漳世谱》(福州师大馆藏本)等。各个版本都有关于陈元光后裔在光州延续的记载。现摘要如下,并尝试找到他们由光州到漳州、潮州、由漳州到光州,由光州再到潮州等地的播迁历史路线。

唐代开漳陈氏家谱《源流序》:“则黉公,字子章,乃淮南光州之世家也。本源出于舜姚氏名重华子商均之胄……子政,奉戍闽,福、兴、泉、漳之望族。陈氏始祖犊七世孙则黉惧失,去祖之远则世代混淆……”——唐元和年间进士、翰林学士、户部郎中潘存实为陈元光五世孙陈则黉家乘作,见福建师大藏《颍川开漳陈氏世谱》附录。

1997年云霄县陈氏宗亲联谊会编《颍川开漳陈氏云霄族谱》在“五、云霄县沿革及开漳陈氏播迁概况”(第327页):“云霄境地唐以前地处荒敞,多寨峒,蛮夷连结,常出没作乱,对抗朝廷,绥靖这一地区是历朝统治者一项棘手问题。唐总章二年(669),高宗帝诏令归德将军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携家眷戍闽以靖边方,唐军屯垦 火田,拉开创建漳州的序幕。陈政公为开漳陈氏鼻祖。唐开元四年(716),历经开漳陈氏二世祖陈元光请命建置漳州,后为国捐躯。三世祖陈珦袭职承志,迁州治于李沃川 (今漳浦县),开漳世居48年后独支离开云霄故土(到光州延医救治,不幸病重,终于光州弋阳城)。珦公又单传陈酆,为开漳陈氏四世祖。陈酆公有子三:长子陈詠(咏),次子陈谟,三子陈許(訏),分衍渐广。詠(通“咏”字)公回河南光州为官,后裔(生男五)多衍故地(光州弋阳城),称詠公世系。谟公袭职任漳州刺史,后裔多衍漳州、龙海、漳浦、云霄等地,称谟公世系。訏公因疾在身,缺嗣,以兄之孙密入嗣,后裔多衍东海,称訏公世系。”

《颍川开漳 俊美陈氏族谱》载:“五世祖詠(通咏)公,陈酆长子,字正雅,号尤志,生于唐天宝壬午年文德元年(即公元742年),辟举秀才,为恩州劾官,授光州司马。守龙岩龙门里,命长子章甫于光州旧地居之,后子孙昌盛,唐代多出明贤。咏公生男五,长章甫,次吉甫,三山甫,四加甫,五季甫,宋绍兴封灵著王。”“六世祖刚公,谋次子,又名则黉,生男一,曰瑬。行公,谋三子。章甫公,咏长子,字南冠,十五登唐大历八年癸丑科进士,任汝南团练使,辅国将军,光州司马,生男六,长岳,次岱,三岩,四峦,五崇,六啟。”“七世祖岱公,章甫次子,字奉仲,重居河南。岩公,章甫三子,字衡中,回住浮光山。”“八世祖羽公,岳子,字士凤,唐元和进士,与韩愈同科第,生男一,彝行。”

关于开漳陈氏返迁河南光州,不仅家谱有明确记载,河南光州地方志也有明确记载。二者印证了“詠(通“咏”字)公回河南光州为官,后裔(生男五)多衍故地(光州弋阳城)”这一历史事实。

顺治《光州志·卷之七·官秩考》载:“陈章甫,字尚冠,咏子。唐建中初年(780),举明经,转庐州司理、吉州别驾、淮西督府参军,值吴少诚叛上京,十九年得光州司马,竟代父本州团练使,元和三年转京兆司田兼领度支郎中,以父病乞终光州,诏许之。元和十二年(817),詠卒,扶柩归漳。敬宗初(825),复补光州司马,加团练使,士民爱如慈母,弟四人俱在漳,而公竟居浮光焉。”

陈章甫为什么竟居浮光焉?这与其祖籍在光州,陈元光祖庙在光州,以及其父在光州长期任职并结下深厚的情谊有关。

顺治《光州志·官秩考·宦业》篇:“唐 陈詠,字正雅,闽人。唐大历年间(766—779),刺史郑昌仕表其器可比仇香,补授汝宁录事,转恩州参军。京兆尹黎干请于朝,曰:陈咏酬酢,如钟含音,大小随叩,如水待汲,方员随器,乞留府摄治中事。上从之。丁父忧,起复补光州司马,秉旄仗节二十余年,守职无玷,加本州团练使,率正直遵国宪,令行禁止,光人德之。”

那么,我们或许又问,为什么陈咏能够做到“秉旄仗节二十余年,守职无玷,率正直遵国宪,令行禁止,光人德之”呢?

其实,这于其祖先陈元光和父陈酆在光州的作为有关。顺治《光州志·选举考·荐辟》篇记载:“唐 天宝初,陈鄷,光州人,以祖元光功,世守漳州,居闽,举秀才,授辰州宁远令,见李林甫柄国,复隐居光。漳乱,闽人复请公为漳州刺史。”顺治《光州志·人物考·乡贤》载:“陈鄷 字有芑,旧为光州人,因祖元光戍闽有功,世守漳州,遂为闽人,父(陈)珦。举明经,及第授翰林秀才,授辰州宁远令。在都见李林甫、杨国忠秉国,无意仕进,回访光州旧第,川原壮丽,再新而居之数年。安禄山乱,漳州民诣福建观察史,乞遵旧制,命陈鄷领州事,以拯民生。朝是其请,乃建学延师,锄强救灾,一如祖父(元光、陈珦)之政。”

(二)《(万历)溪南陈氏族谱》《颍川开漳陈氏云霄族谱》

该谱明确记载陈元光嫡系曾孙陈咏在光州任职光州司马、汝南团练使二十余载,陈咏命长子章甫于光州旧地居之,后子孙昌盛,唐代多出明贤。

为何说陈章甫子孙昌盛,多出名贤呢?该谱显示:章甫公,咏长子,字南冠,十五登唐大历八年癸丑科进士,任汝南团练使、辅国将军、光州司马,生男六,长岳,次岱,三岩,四峦,五崇,六啟。也就是说陈章甫一是学识高,十五即登唐大历八年癸丑科进士;二是职位显赫,任汝南团练使、辅国将军、光州司马;三是子孙多,他生男六,长岳,次岱,三岩,四峦,五崇,六啟;四是唐宋时期光州是上等州,是豫南经济文化中心,有“河洛重镇”之称,大唐名城,唐代征服高丽时曾经以光州命名高丽之武州(今韩国副都)。民国时期,据1924年出版的欧美中华基督教统计资料显示,1920年之前光州城是河南省人口超过十万的三大城市之一。由此可知,今天的光州故地潢川县,陈元光的血脉不仅传流下来,而且人数应当不少。

1.明万历辛卯(1591)《颍川陈氏开漳溪南族谱》沈铁撰《序言》载:“水流派多矣而源则一,木枝叶侈矣而根则一,宇内族属繁矣,其初一人之身也。陈氏由河南而漳,由漳而光州。”

2.《颍川开漳陈氏云霄族谱》世系:“五世祖詠(通咏)公,陈酆长子,字正雅,号尤志,生于唐天宝壬午年文德元年(即公元742年),辟举秀才,为恩州劾官,授光州司马。守龙岩龙门里,命长子章甫于光州旧地居之,后子孙昌盛,唐代多出明贤。咏公生男五,长章甫,次吉甫,三山甫,四加甫,五季甫,宋绍兴封灵著王。”“六世祖刚公,谋次子,又名则黉,生男一,曰瑬。行公,谋三子。章甫公,咏长子,字南冠,十五登唐大历八年癸丑科进士,任汝南团练使,辅国将军,光州司马,生男六,长岳,次岱,三岩,四峦,五崇,六啟。”“七世祖岱公,章甫次子,字奉仲,重居河南。岩公,章甫三子,字衡中,回住浮光山。”“八世祖羽公,岳子,字士凤,唐元和进士,与韩愈同科第,生男一,彝行。”

(三)《(潮州饶平)隆都大巷陈氏族谱》(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大总统府大元帅府资议官广东通志纂修陈梅湖编)及《(民国抄)溪南陈氏族谱》收录的历史文献

1.宋代进士、宝谟阁秘书正字赵逵撰《宋封承议郎进阶朝奉大夫万稼陈公形状》(《大巷谱》第70页、《(厦大)台湾文献会刊·溪南谱》第53页):

公讳文晦,字孝达,又曰继志,行十四,号万稼翁。其先颍川人太丘长十二世孙政,自光州戍闽,政玄孙咏自漳而官恩州,家浮光。咏十一世孙禹议,公之大父也。父汤征,号竹卿,等宣和初何涣榜进士,授太学録,转博士。连坐陈东疏诛六贼,谪知潮阳。……。男五:……(景雍、景备、景肃、景俊、景修);孙十……。漳潮士族称公第一,其福泽自公始焉。

2.明洪武二年(1369)吏科给事中大理寺少卿太子少傅陈元光裔孙陈汶辉撰《重修宗谱序》(《饶平隆都大巷陈氏族谱》卷之首第7页)

“洪武开国之明年,岁次己酉,汶辉步自修竹至龙溪,以绍修世系。……。初考本始三图,合《史记·世家》矣;再考浮光四图,系自太丘至于政,与《列传》《南史》《唐将军志铭》符矣。夫灵著以垂拱开漳,单子独系,至曾孙三人始。大伯曰咏,为河南刺史郑昌辟为参军,又自漳而家于光州,第宅缘业,付诸弟谟、訏,庙祀世赏,与国始终,远不知悉也。及竹卿(陈汤征)又自光州知潮阳,孙雍、肃游学漳浦,乃宋建炎、绍兴间。”

3.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陈仁山撰《重修族谱序言》

此族谱第十七页收录一篇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陈仁山撰《重修族谱序言》开篇即言:“吾祖(陈汤征)本河南光州人,宋建炎处,以博士来令潮阳,汤征其讳,竹卿其别号,而行称曰十公者也。公所自出,则故唐光州录事参军公咏,乃其十二世祖,而镇录泉潮将军公政,又参军之高大父也。由将军而上,世德闻人,历历可纪。而汉太丘长公实其发祥者也。……。及将军则以披命,由光而抵漳。及参军则以应辟由漳而返光(由漳州转恩州参,仍居光州浮光山)。及我竹卿,则又以左迁去光,而处潮玉浦之柳岗,有陈氏竹卿裔也(季孙景修派)”

九、陈元光籍贯光州(弋阳)说有唐、明初出土墓志证实

民国孙中山大元帅府、大总统府两府资议、广东通志撰修官陈梅湖收集到了唐宋及明初墓志2通,加之明代漳州南靖县陈政墓志1通,均明确刊刻者陈政陈元光为光州人。从考古学的角度,这些出土器物完全证实了唐、宋和明代文献记载陈元光光州人的真实性。反观陈元光籍贯光州弋阳说以外的观点则没有如此众多的出土墓志的佐证。或可断定,其他说皆因缺少考古出土器物证实而为假。

1.唐代《唐正议大夫持节漳州诸军事前翰林承旨直学士文英府君陈珦公墓志铭》:“府君讳珦(陈元光子),字朝佩,其祖政,河南光州人。”——唐漳州司马欧阳秬撰,见民国孙中山大元帅府、大总统府两府资议、广东通志撰修官陈梅湖文集之《(广东)隆都大巷陈氏族谱》)。

2.唐代《唐玉钤卫翊府将军庙碑》:“(潮州市饶平)县西山迢遞瞰城内,嶒崚龙鳞,下平衍有地如宫阙,数石马卧丰草中,故玉钤庙在焉……惟神以命世儒英,披荆斩棘,光祖父之勋,生建行台,身死讨贼,今旧德名士又多曩与,俱光州人魂魄,故应睠此,定国勤事,御灾捍患,与法皆宜祀也。”——见民国孙中山大元帅府、大总统府两府资议、广东通志撰修官陈梅湖文集之《(广东)隆都大巷陈氏族谱》。

3. 明代天顺(1461)《大明一统志》:“陈政墓,在南靖县南新安里。唐诸卫将军陈政,领兵戍闽,卒葬于此。政,光州人,元光父也。俗名将军墓。”——《大明一统志·卷七十八·漳州府·陵墓·陈政墓》,台联国风出版社,明代1461年第一版,第4836——4837页。

从陈元光故里光州的历代官府的考证、记载、传承,到河南光州陈元光及光州陈氏后裔一代一代的确认,再到省志、府志的一代一代的确认,可以确认陈元光籍贯光州弋阳的史料是毋容置疑的。

根据以上地方志及明清《一统志》和国家典藏文史书库记载,可以说陈元光籍贯光州(弋阳说)依据的历史文献是真实和充分的,陈元光籍贯光州弋阳今潢川县城关人的观点是建立在历代客观真实史料之上的。

十、陈元光籍贯光州得到光州人以及陈元光后裔的认可以及其后裔在光州的任职交流证实

光州认为陈元光是光州人,历代《光州志》均专门为陈元光立传,并明确将陈元光这个历史人物列为光州乡贤。从顺治十七年(1660)《光州志》直到光绪三十三年《光州乡土志》,始终将陈元光、陈酆作为光州乡贤,并明确记载陈元光籍贯为光州人。

古人在遇到朝廷政治黑暗,与当朝政见不同,仕途不顺,或者厌倦仕途之时,往往通过弃官隐居故里的方式,躲避时局之困。陈元光裔孙陈酆即是如此。唐玄宗天宝六年(747)陈酆中举人后“在京见李林甫、杨国忠柄国,无意仕进。”遂回到光州故里弋阳城隐居,回避朝廷任用。这一事件被记载在顺治、康熙等历代《光州志》中。

1. 顺治十七年(1660)《光州志》卷之八《选举考・荐辟》陈酆:“唐天宝初,陈酆,光州人,以祖元光功,世守漳州,居闽,举秀才,授辰州宁远令,见李林甫柄国,复隐居光。漳乱,闽人复请公为漳州刺史。父珦,明经,及第授翰林承旨。”

2. 康熙三十一年(1692)繆发撰《光州志·卷之七·人物考》,康熙“陈酆 字有芑,号文甲。先世(陈元光)光州人,因祖元光戍闽有功世守漳州。父珦举明经及第,授翰林承旨。珦生鄷,德性温恭,幼躭经史。天宝六年(747),举秀才,授辰州宁远令。在京见李林甫、杨国忠柄国,无意仕进。访弋阳旧第,川原壮丽,再新而居之数年。安禄山乱,漳州民诣福州观察使,诉乞遵先朝旧制,命陈鄷领州事,以拯民生。朝是其请。公至漳,建学延师,锄强救灾,一如祖父之政。”

继陈酆之后,陈元光曾孙,陈酆长子陈咏(757—817)再次回到光州任官居住,初任汝宁录事,后升光州司马加光州团练使。这一事件《光州志》也有专门考证、刊载。

3. 顺治十七年(1660)《光州志》卷之七《官秩考》陈咏传:“唐,陈咏,字正雅,闽人。唐大历(766—779)间,刺史郑昌仕表其器可比仇香,补授汝宁录事,转恩州参军。京兆尹黎干请于朝,曰:陈咏酬酢,如钟含音,大小随叩,如水待汲,方圆随器,乞留府摄治中事。上从之。丁父(陈酆)忧,起复补光州司马,秉旄仗节二十余年,守职无玷,加本州团练使,率正直遵国宪,令行禁止,光人德之。”

陈咏之后,陈咏之子陈章甫效仿父亲,回故里光州任职光州司马,定居故里,重新复籍光州,并终于光州。这一事件也被《光州志》记载。

4.顺治十七年(1660)《光州志》卷之七《官秩考》陈章甫传:“唐,陈章甫,字尚冠,咏子。唐建中初年,举明经,转庐州司理,吉州别驾,淮西督府参军,值吴少诚叛上京,贞元十九年(803)得光州司马,竟代父本州团练使,元和三年(808)转京兆司田兼领度支郎中,以父病乞终光州,诏许之。元和十二年(817),咏卒,扶柩归漳。敬宗初(825),复补光州司马,加团练使,士民爱如慈母,弟四人俱在漳,而公竟居浮光焉。”

陈元光后裔对光州故里情有独钟,世守光州,这一传统一直流传到明代万历年。陈元光三十六世孙陈烨再次来光州任职,寓居。这一事件被陈烨自己写在明代其编撰的《光州志》以及后来的清代多部《光州志》中。

5.明万历四年(1576)《光州志・序》:烨(陈元光36世裔孙)之先世元光,光人也,唐时随父政领兵戍闽,因家焉。今来守是邦,则视邦之士夫子弟,皆其乡人也,敢敬与在位执事及乡先生子弟共勖诸。 万历丙子(1576),知光州事闽龙溪肖厓陈烨谨叙。

6.清顺治十七年(1660)《光州志・卷之九·人物考(上)·乡贤》:“唐 陈元光 光州人,字廷炬……宋孝宗加封为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有司春秋祀之。三十六世孙陈烨来为光州知州,表扬先德,士民为立广济王祠于学之左。”

十一、陈元光籍贯光州得到国家辞书编撰人认可,并收入多部国家《大辞典》大典

1. 民国十年(1921)商务印书馆编《中国人名大辞典》:“陈元光,唐,光州人,字廷炬。仪凤中以鹰扬将军随父政戍闽,父死,代为将,永隆初击降潮州盗,请于泉潮间创置漳州,以控岭表,就命元光镇抚。数千里无桴鼓之警。后以讨贼战没,谥忠毅。”

2.199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陈元光 唐光州人,字廷炬。高宗仪凤中以鹰扬将军随父戎闽,父死,代为将。为岭南行军总管,奏置漳州为郡,以控岭表,就命元光镇抚之。数千里无桴鼓之警。后战歿,谥忠毅。”

十二、宋代以后陈元光后裔在光州的血脉延续的史料证明陈元光籍贯确为光州弋阳人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1937)民国大总统府大元帅府资议官广东通志纂修陈梅湖在他编《(潮州饶平)隆都大巷陈氏族谱》时,遍收陈元光历史文献资料,其中收录有南宋高宗时期的进士、宝谟阁秘书正字赵逵撰万稼陈公文晦形状墓志铭,明洪武二年(1369)吏科给事中大理寺少卿太子少傅陈元光裔孙陈汶辉撰《重修宗谱序》,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陈仁山撰《重修族谱序言》及《(民国抄)溪南陈氏族谱》收录的历史文献,众多罕见史料再现了宋代陈元光后裔咏公世系在光州的血脉延续的惊人的历史,并且明确记载其中陈汤征、陈文晦父子一支从光州迁至潮州,成为潮州今天陈元光后裔的宋代先祖。今将相关珍稀史料分享如下:

1.南宋高宗时期进士、宝谟阁秘书正字赵逵撰《宋封承议郎进阶朝奉大夫万稼陈公形状》(《大巷谱》第70页、《(厦大)台湾文献会刊·溪南谱》第53页)

(陈)公讳文晦,字孝达,又曰继志,行十四,号万稼翁。其先颍川人太丘长十二世孙政,自光州戍闽,政玄孙咏自漳而官恩州,家浮光。咏十一世孙禹议,公之大父也。父汤征,号竹卿,等宣和初何涣榜进士,授太学録,转博士。连坐陈东疏诛六贼,谪知潮阳。……。男五:……(景雍、景备、景肃、景俊、景修);孙十……。漳潮士族称公第一,其福泽自公始焉。

2.明洪武二年(1369)吏科给事中大理寺少卿太子少傅陈元光裔孙陈汶辉撰《重修宗谱序》(《饶平隆都大巷陈氏族谱》卷之首第7页)

“洪武开国之明年,岁次己酉,汶辉步自修竹至龙溪,以绍修世系。……。初考本始三图,合《史记·世家》矣;再考浮光四图,系自太丘至于政,与《列传》《南史》《唐将军志铭》符矣。夫灵著以垂拱开漳,单子独系,至曾孙三人始。大伯曰咏,为河南刺史郑昌辟为参军,又自漳而家于光州,第宅缘业,付诸弟谟、訏,庙祀世赏,与国始终,远不知悉也。及竹卿(陈汤征)又自光州知潮阳,孙雍、肃游学漳浦,乃宋建炎、绍兴间。”

3.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陈仁山撰《重修族谱序言》

此族谱第十七页收录一篇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陈仁山撰《重修族谱序言》开篇即言:

“吾祖(陈汤征)本河南光州人,宋建炎处,以博士来令潮阳,汤征其讳,竹卿其别号,而行称曰十公者也。公所自出,则故唐光州录事参军公咏,乃其十二世祖,而镇录泉潮将军公政,又参军之高大父也。由将军而上,世德闻人,历历可纪。而汉太丘长公实其发祥者也。……。及将军则以披命,由光而抵漳。及参军则以应辟由漳而返光(由漳州转恩州参,仍居光州浮光山)。及我竹卿,则又以左迁去光,而处潮玉浦之柳岗,有陈氏竹卿裔也(季孙景修派)”

综上所述,陈元光籍贯光州弋阳是历史的真实。正如1990年《福建史志》第六期刊登的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史志专家肖林的文章《陈元光籍贯窥探》的结论:“如果可以说陈元光的籍贯弋阳(光州)是接近史实的话,那么便可以较明确地说,陈元光的籍贯则在豫东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自古南北兵争重地的今日潢川。”广东省地方史志专家贝闻喜1991年在《揭阳文史》发表的《潮汕历史文化的主要开拓者陈元光》同样指出:“《光州志》以上所载的人和事,应该说是有较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光州——弋阳——潢川,同为一地,就是在淮河平原,进入大别山区交通要道,豫东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古南北兵争重地的今天的潢川县。”

肖林和贝闻喜的论述是建立在十分丰富的真实准确的历史文献基础上的,有一份史料说一分话,没有丝毫臆测之词,十分客观,论证逻辑严密,结论非常科学准确。

十三、从“盖棺定论、生不立传”之史学编纂规定常识谈历史文献对陈元光籍贯为何不记为唐代定城县人

潢川与光州和弋阳是什么关系呢?唐代光州城或弋阳城今天在哪里呢?

(一)潢川县地名考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河南省)》(1993年4月北京第一次印刷。商务印书馆出版。第571页)潢川县:“周置黄国。春秋(前648年)灭于楚(笔者,始置弋阳县)。秦属九江郡。汉置弋阳县,治今城关镇西,属汝南郡。三国魏置弋阳郡。北朝魏分置南、北二弋阳县,属光州弋阳郡。北朝北齐两弋阳合并更名定城县,治今城关镇,属弋阳郡(治)。隋仍之。唐武德三年(620年)属弦州。唐贞观元年(627年)省(弦州),属光州。唐太极元年(公元712年),光州治迁此。宋因之。元,定城县省入州,属汝宁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光州为直隶州。1913年,废光州置潢川县,属豫南道。1914年属汝阳道,1927年到废道直属河南省。1932年属河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1949年为潢川专区行署驻地,1952年属信阳专区。1969年属信阳地区(1998年属信阳市至今)。”

2.考顺治十七年《光州志》卷之二城池:“州旧弋阳城——《地形志》:弋阳在定城县,汉为弋阳国,后魏置郡,唐改光州。《一统志》:古黄国在定城废县西一十二里,今州南城即其地。黄城即定城,定城即弋阳,弋阳即光州也。”

3.三联书社1992版《潢川县志》及中州古籍出版社2023版《潢川年鉴》建置沿革:潢川县……楚置弋阳县……三国魏分汝南郡、江夏郡置弋阳郡……北齐改名定城县为弋阳郡治,梁末分弋阳郡(550年前后)析置光城郡置光州,治光城县(今光山县)……隋改为弋阳郡。唐太极元年(712年)光州移治定城,……唐天宝复为光州……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废州立县,改光州为潢川县。

由此可知,潢川即定城即光州即弋阳。

(二)弋阳地名考:唐代弋阳即今潢川县

1.《辞源》条析:弋阳、郡名。三国魏分汝南、江夏两郡置,治所在弋阳(今河南潢川西),辖境相当今河南淮南以南,竹竿河以东,灌河以西及湖北东北角。西晋后屡有伸缩。北魏只辖今潢川一带,北齐移治定城(今潢川),隋初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光州为弋阳郡。

2.1931年5月商务印书馆《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第99页弋阳郡条:弋阳郡,汉弋阳国。三国魏改为郡,治弋阳县。在今河南潢川县西。隋废。寻改置,治光山县。唐又改光州曰弋阳郡,寻复为光州,即今潢川县治。

3.1931年5月商务印书馆《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第99页弋阳县条:汉置,后魏分置南北二弋阳县。北齐省北弋阳,并入定城县。故城在今潢川县西。

4.查社科院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册》淮南道地图,从改图光州古今对比地名与疆域对比知道,唐代弋阳郡即今潢川县。

(三)光州地名考:唐代光州即今潢川县地

1.《辞源》光州条:光州,地名,春秋弦、黄、蒋三国地。今河南潢川县地。

2. 1931年5月商务印书馆《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第286页光州条:光州,南朝梁置,东魏因之。隋废。唐复置。宋因之。亦曰光山军。改为蒋州,寻复故。治定城。明省定城入光州。清直隶河南省。民国改光州为潢川县。

3.查社科院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册》淮南道地图,该图光州古今对比地名与疆域所载知道,唐代光州即今潢川县。

4.查民国十九年国立北平研究院刘钧仁教授主编的《中国地名大辞典》第66页光字地名词条:光,州名,唐改弋阳郡置,属淮南道,自光山移治定城。(或为弋阳郡。)五代入南唐,周显德中内附。宋属淮南西路,元属河南省汝宁府,俱治定城。明省定城入州,属河南省汝宁府。清属河南省。民国二年二月,改为潢川县。

5.查中国社科院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册》之《禹贡》九州之图有光国,该地图古今地名对照可知光国地域核心即今潢川县。

6.查乾隆三十五年《光州志》卷之二《建置志》篇:黄帝之子二十五人,为姓一十有二,其结姓分国见之于古籍者,一曰光。《国名纪》云:《春秋图》有光国。今光州是也。《禹贡》为扬州之域,(夏商周)三代因之。春秋为黄国,《国名纪》云:黄,子爵,光之定城西十二里有故城。

(四)为何文献不记载陈元光是唐代定城人

唐代光州治定城,定城即光州城即旧弋阳城。陈元光出生时潢川县又称为定城,为何文献没有记载陈元光是定城人呢?

这里涉及一个历史、地方志编纂体例惯例的历史写作专业知识的问题。即中国古代历史地方志为历史人物树碑立传皆在传主去世之后的事,所谓“盖棺定论”“生不立传”,即在该历史人物死亡之后才能入史志。陈元光死后,光州已经移治定城即旧弋阳城了,此时光州城即弋阳城即定城。因此,虽然陈元光是弋阳人,也可以说陈元光籍贯光州人。具体来说,情况如下:

编修史志、纂修家谱征集传主生平史料往往是在传主去世多年,甚至死后几十年、上百年的事。有幸赶上编史修志造谱,传主才有可能在他死后几十年、上百年进入史志书刊和家谱。而此时传主原籍地名可能有多次变化,旧的地名或早已作废、被新的地名取代,而执笔写作者多以其当时他所在的时代的地名或众所周知的习惯地名入志入史。陈元光世代定居光州弋阳城,虽然陈元光出生时,光州治光山县,但是陈元光战死(711年)之后光州治所已经迁来定城,且定城在元、明、清三代皆废入光州,以光州取代了定城地名,定城即光州即弋阳。所以陈元光籍贯称光州或弋阳而不称为定城。今天我们所见史料多数是明清时期刊刻印刷或编纂的,而此时,定城地名早已消失上百年了,当时的世人可能并没有听说有定城,因此,相关文献资料、书刊的编者和世人早已不知道有定城,而只知道有河南光州了。这是陈元光籍贯只有光州弋阳人而无定城人记载的原因。

已有0人点赞

20161002142931_78160.jp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